农林要闻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2019级土木工程专业的余翔洋,曾连续两年获得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曾参与并申报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与所在团队联合发表论文;曾获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一等奖、2021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铜奖、2020年浙江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省三等奖和2020年浙江省结构竞赛校特等奖项。余翔洋曾任园林学院学生权益事务部部长,组织过多项学生活动,服务人数百余人……如今,他已被录取为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学术硕士研究生。
青衿之志,在态度中找答案
余翔洋认为,土木工程是一个包罗万象又相对开放的学科。“力学对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即使看似很小的一个细节都会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高中选学物理、生物和技术的余翔洋,对土木工程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课后会根据专业的学习内容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我会在学习结构力学的时候同步推进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复习,利用相关实验课程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也会去MOOC和哔哩哔哩等大众平台选学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国家精品课程。”
但大二时,余翔洋开始质疑自己专业选择的正确性并对个人的未来发展感到迷茫,陷入自我怀疑且又难以疏解的他,选择向同专业的老师和学长寻求帮助。最终,余翔洋在毕业多年的李汉杰学长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每个专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对未来的迷茫多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但行动可以缓解大部分的忧虑。
在余翔洋看来,除了师长的帮助外,去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也是让他走出迷茫的一段宝贵经历。大二时,余翔洋去阿里巴巴达摩院的建设工地进行了专业认识实习,“第一次正式接触到一个较为大型的施工场地还是很震撼的,没想到工地也可以那么井井有条。”余翔洋说,震撼之余也打破了他想象中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工作场地脏乱差的刻板印象。
在认识到实践比踟蹰更有益之后,余翔洋选择扎根土木工程专业,不停地学习编程语言和数理内容,包括ODE的数值解、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以及信计专业的《数学物理方法》的一些关于偏微分方程的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志向——岩土工程,并坚定了报考浙江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决心。
行远自迩,在学习工作中感受匠心
大一刚入学时,为了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个人能力,余翔洋参加了许多社团和竞赛。他是辩论队队员,也是校团委与院团委的学生干部,在各种比赛与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和丰富自己的履历。
在谈到过往的竞赛经历时,余翔洋说,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数学建模竞赛。在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本校四校老师的线上培训、论文评审以及专业的数学教学之下参赛,比赛的三天里面他和队友只睡了10个小时,老师还特意租借了一个教室让他们单独备赛,“我记得半夜两三点的时候,我和我一个队友出去聊天,发现整栋教学楼的灯都还全亮着”。这个竞赛不仅大大提升了余翔洋的数学能力和编程能力,也让他明白:在凌晨两点和整栋教学楼一起闪闪发光的还有他们的梦想。
大二的时候,余翔洋在园林学院学生权益事务部主要负责组织“园青师语”的活动——一个可以让学生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活动。他负责确定需要邀请的老师和活动的时间地点,再根据老师的专业和要求,通知相应专业的班级报名参加活动。
“活动当天,我们会在早上去联系老师,提醒老师不要忘记今天的活动,然后再去联系参加的同学要准时到达。活动过程中要做好录音工作,有时也要起到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园青诗语”活动在他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之下,不仅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也让许多同学在老师的解疑答惑中走出了个人的迷茫。
笃行不怠,让梦想如愿照进现实
决心考研后,过程并不如余翔洋想象中顺利。
选考浙江大学也意味着极大的压力和风险,余翔洋对此也曾犹豫不决。在张智卿老师和李西斌老师以及学长们的支持和鼓励下,他最终决定放手一搏。备考期间,他早上七点半出门学习,甚至来不及吃早餐,刷题直到晚上九点半图书馆闭馆才回到宿舍,每日学习时间稳定保持在8个小时左右。
考研,不仅是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更是对毅力的考验。在漫长的时间里,在数学和专业课复习的高压之下,疲倦和焦虑占据了主导地位,余翔洋有时也会自我怀疑,“我真的有希望考上浙大,没有一点失误吗?”幸运的是,在竞赛期间认识的康思享学长不停地为他加油打气,帮他分析利弊并提出了有效建议。
除此之外,余翔洋也收获了许多专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鼓励:土木工程专业的张志卿老师,不仅传授余翔洋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方面的知识,也经常联系和关心他的复习进程,并给予他一些复习建议;室友韩旭经常和他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和考研时间安排,一起朝着目标努力……这都使得余翔洋在备考期间事半功倍。
在进行考研复试时,余翔洋秉持自己的初心,在老师提问时冷静应对、深度思考、从容面对,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而他的同学韩旭也成功上岸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的研究生。
在余翔洋看来,大学四年让他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能力和思维的体现。他希望所有学子都能深入学习不同的知识,从而拓宽自己认识的深度和眼界的广度,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将学习视作一种能力,在机遇与挑战当中去锻炼自己,在自信、自立、自强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不久后,余翔洋将在岩土工程专业继续深度学习,跟随导师在学术领域中不断深耕。当谈及未来的规划时,余翔洋表示,自己未来还会继续读博,希望以后可以去高校继续做研究或者成为一名老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收获的温暖分享传递出去。“路远且长,行则将至”,他希望更多同学都能成为勇敢的追梦少年,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懈奋斗。
(学生通讯社 任念 新闻中心 郝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