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要闻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王烨铖,男,中共党员,生物技术专业222班学生,2025年本科生校长奖获得者,现已免试推荐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专业直博。
他是实验室中默默科研直至深夜的“守门人”,也是课堂上常居第一排与老师积极互动的“前锋”;他常怀求知之心,带着“鸡蛋撞地球”的孤勇,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奋进的生活态度,不断挑战未知。
他曾任林生院学生会主席、大学生素质发展中心主任等职务,在校期间学分平均绩点位列专业第一,多次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五好学生等荣誉;他还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建行杯”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浙江省三等奖等。

追逐心中的科研梦
“这一切真的很幸运。”王烨铖说,新生开学典礼上,王正加院长为他佩戴校徽时的一句“家乡在哪里?路上辛苦啦”,让他瞬间读懂了林生院的“家文化”。
“大一的时候,我向班助郦德辉学长提出想去他们做实验的地方看一看。非常巧的是,正好是王正加老师的实验。”于是,他第一次踏进实验室,也第一次把“想去看看”变成了“留下来干”。大一,他就确定了导师,起步就开始冲刺。
“别管别人做什么,关键是你想做什么。”导师的支持给了王烨铖极大的鼓舞,他不再从师兄师姐的课题找方向,而是浏览新闻时事、调研农民真切遇到的问题,在看到临安山核桃产业因干旱受到极大损失的新闻报道时,他的心中便埋下了“缓解、对抗干旱胁迫”的种子,也因此开启了他的第一段自主科研经历……

本科生独立进行科研实验是非常艰难的。预约仪器、学习仪器使用……各种难题不断涌现。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很多引路人——在李财运、浦振阳师兄的帮助下,很快学会了各种测定仪器和分析软件的使用;在程志涛、钱思源等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掌握了各种实验技巧;在王正加、程龙军等老师的帮助下,补缺了实验设计漏洞。
他建议心怀科研梦的学弟学妹们,不必拘泥于实验室既定的研究方向,多出去走走看看,在自然、生活中找寻自己的课题。纵使这条路不一定宽敞,但一定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
做一个多边形战士
专业第一≠图书馆“长眠”。大一踏入林生院学业发展部,大二成为学业发展部负责人,大三担任学生会主席,他先后组织了三场“新老生交流会”和三场“考研考公交流会”。
就在不久前,他也收到了参加25级新老生交流会的邀请,“以往都是我在台下听,今年我可以在台上讲了”。

“最令我有成就感的,还是生态节‘植物达人赛’。”大二时候,他曾作为计分工作人员参与第三届竞赛,身着正装站立在两侧。大三的时候,他成为第四届竞赛的负责人,设计了一种新题型,将看图识植物反转过来,逐条给出目标植物的各种线索,让参赛选手在线索提示下,由难到易,从四种混淆植物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今年的第五届植物达人赛,他身贴号码牌坐在选手区。当得知成功获得“植物达人”称号时,他说,“我下午还跟着闫道良老师进行校园植物实习,不枉我两年未参赛的努力沉淀。”
踏上找寻自我的征程
许多同学常在期末焦虑,王烨铖也一样。专业第一的背后蕴含着他找寻自我的故事。在大一时,他也曾尝试课上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温习回顾的学习方法,却发现虽然笔记做得很细致,在回顾时却没有什么印象,而课上与老师互动的记忆,却深深烙在了脑中。
于是,每门课上他都坐在前排,积极与老师互动交流,虽然没有什么笔记,课后也不再温习,但到了考前复习时,知识却像老熟人一样,轻松便掌握了,甚至能在考试时回忆起老师讲授该知识时的场景片段。
“问路才不会迷路,求助才是强者的隐藏技能”,王烨铖对此深有体会。三年来,他同朱晨阳同学讨论过个人志向,向黄溪鸿、李阳等老师咨询过未来规划,向王正加、高燕会老师和众多师兄咨询过如何选择专业,也同董川老师探讨生命科学领域的进程与发展,最终在推免面试中,与意向导师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未来不是自己一个人规划出来的,而是不断与他人进行思维碰撞创造出来的。”他建议同学们,可以向导师、辅导员、任课老师、知心朋友等进行人生价值的探讨与求助。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别被专业框住,别被绩点吓住,别被“传统思维”绑住。
王烨铖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与常规,打破固有思维,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祝愿大家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林生院)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