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浙江在数字化转型、精细化饲养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农林资源饲料化利用方面也有独到经验。我们希望进一步深化浙江和云南的技术合作,为南方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种业振兴提供借鉴。”连日来,应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邀请,浙江省畜牧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的王翀教授带领师生团队为当地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王翀教授是浙江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专家,一直致力于畜牧数字化和饲料资源的开发工作,创新数字化技术在牛羊养殖上的应用,破解南方养殖饲料短缺的难题,推广“牛羊数字化生态养殖技术”。围绕农林副产物资源利用、发酵饲料制作、应激防控、分阶段育肥、数字化疾病监控等痛点,王翀教授曾先后为多个南方牧场提出了解决方案,在破解南方养殖饲料短缺难题、推广肉牛精细化饲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王翀认为,研究工作只有到生产中去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才能符合实际,也只有生产一线才是检验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为更好地推广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助力畜牧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他坚持把课堂、讲台、实验室搬到牧场、农场、养殖场里,带领教师团队和研究生深入基层一线,在养殖场地寻找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切实增加团队成员从事畜牧研究的水平和实践的经验,用科技赋能畜牧产业发展,助力养殖户增收致富。
在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家们就“肉牛精细化饲养与科学繁育”合作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重点围绕肉牛养殖的关键环节共同探讨养殖模式优化、繁育管理提升及数字化监管应用等议题。结合云南肉牛养殖实际,王翀教授介绍了浙江农林大学在反刍动物精细化饲养和科学繁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分享了在数字化智慧养殖和农林副产物资源利用方面的探索进展。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陈太安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方面的合作,鼓励和支持双方加大科研投入,共同培养优秀畜牧人才,推动产业技术革新,为畜牧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王翀教授团队深入牛舍详细考察了当地在种畜选育及生长育肥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就牛场管理、良种繁育和肉牛育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指导。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刘绍贵场长表示,早在今年年初,种牛场已经尝试和王翀教授团队合作,在肉牛的数字化养殖以及秸秆利用等方面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借助电子传感、物联网、体征监测技术和分阶段育肥技术,动态调整饲料配比,实现日均增重提高10%的成效,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如搅拌机和自动刷毛机等的应用,使得仅需七八人便能管理种牛场中400多头牛。同时通过体温、运动等数据实现疾病风险预警。此次数字化在肉牛养殖上的运用,能够实时监控肉牛的健康状况,提高肉牛疾病的发生,减少人工成本,为肉牛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路径。希望在未来进一步和王翀教授团队合作,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牛场的饲养水平。”
据介绍,近年来王翀教授团队在开展教学科研的同时,十分注重推广相关先进技术,着力把论文写在助力养殖户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上。他不仅把技术送到云南,还先后前往西藏那曲、新疆阿克苏、内蒙古巴彦淖尔、四川阿坝州、贵州黔东南州、宁夏临武、青海德令哈等地开展服务,把浙江畜牧养殖的先进技术推广到了祖国的西部、南部。
“作为高校科研人员,我们希望通过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畜牧养殖的数字化水平,同时促进浙江和云南等省份的交流合作,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全面助力各地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王翀教授表示,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人才共育、科研合作,共同推动南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为我国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https://h5.cztv.com/batrix-h5/h5/am810/#/homeDetail/785944浙江之声:20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