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玩城

网络电玩城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首页 - 媒体农林 - 正文
潮新闻:高校涉农专业由冷变热,借“新”逆袭 沈月琴: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
【发布日期: 2025-10-22】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适配未来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的涉农专业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高校涉农专业的调整是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战略牵引相互交织的过程。核心目标是破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通过供给侧的主动求变,精准对接并有效满足国家战略、产业升级、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乡村全面振兴对高素质农科人才的迫切需求,蕴含着多重强大的驱动力。

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同时,农业农村正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农业年轻从业者占比下降,基层面临 “人才断层”“专业失衡”等问题;另一方面,宠物经济、智慧农业等新业态迅猛发展,创造了全新的人才需求,倒逼高校培养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新型农科人才。如动物科学专业既服务于人类对动物产品的需求,也兼顾动物福利、生态环境保护及伴侣动物等领域的发展。2024年中国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宠物经济产业链各环节如高端医疗、食品研发、科学繁育等均对专业人才求贤若渴。

二是推进国家战略实施的顶层设计。国家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作出系统部署,进入全面大规模专业结构优化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出台《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 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科学等 12 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为高校涉农专业调整指明了方向。

三是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力。传统农科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难以应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复杂性问题。推进新农科建设,也是高等农林教育对自身进行的一场“提档升级”。

高校涉农专业的调整已经从单纯的“扩围”走向了深刻的“重构”,涉农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已然呈现一些新态势。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前沿产业需求,大大拓展了传统农业的边界,涉农专业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也为有志于此的学子铺就了一条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广阔道路。

一是复合创新型成为人才培养新目标。面对专业狭窄,知识结构陈旧,交叉融合不充分,导致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亟需深化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推进农工、农文等交叉,强化适配全产业链发展的人才培养。如传统草业科学与现代草坪工程的复合教学,打开了应用市场的钥匙。草坪科学与工程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既懂种草、育草,更要掌握如何把草坪建造好、养护好,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精神需求。这种就业场景包括了体育场、高尔夫球场、市政园林、药肥和机械企业等。同时,强化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方式,如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联盟,构建校企、校地命运共同体。如杭州创新成立“AI+青创联盟”,让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更加融合,联合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以“技术赋能+资金扶持+人才支撑”为核心架构,打破新技术与农业之间的“创业壁垒”。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化。改变传统培养模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各高校正积极探索创新培养模式。例如,浙江省自2012年在全国率先开启定向农科生培养工作,10多年的探索,不断深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机制,走出了一条独具浙江特色的高素质定向农科生培养道路。2022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定向人才培养计划。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牵头成立“全国定向农科生培养高校联盟”。

总之,农业产业的深刻变革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创造了对新知识和新人才的巨大需求,大大拓展了传统农业的边界,让年轻人看到了更多新农业新农村就业场景,创造了涉农专业人才发挥作用的无限可能,前景广阔。同时,专业发展更要注重特色与布局,各高校应结合区域农业农村特色和自身优势动态调整优化涉农专业,并通过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提高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专业人才。

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75633&from_channel=63e60cc814892e00016b1592&top_id=3275657&source=weixin   潮新闻:2025.10.22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网络电玩城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