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10月的浙西山区,秋日暖阳透过疏朗的林冠,在淳安县千岛湖畔的杉木林改培示范基地洒下斑驳金光。挺拔的杉木之下,一株株闽楠、浙江楠新苗亭亭玉立。浙江农林大学童再康教授抚着新苗,向林农们讲解技术要领:“坑要挖深,根须舒展,这样种下的是百年栋梁的希望。”
这幅由杉木与楠木构成的立体画卷,背后是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团队持续十八年的“科研长征”。多年来,他们攻坚“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珍贵化彩色化改培关键技术”,不仅破解了杉木林衰退难题,绘就了“美丽林相”,更打造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聚宝盆”,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杉木林改培示范基地 通讯员供图
打开“黑匣子”,混交林成“黄金搭档”
杉木,这个占浙江人工林面积34.4%的当家树种,也是中国最普遍的商品材之一,广泛用于建筑、桥梁、造船、家具等各个领域。然而,近几十年来杉木林也面临着生产力衰退、生态功能退化的困境,如何改造现有杉木林,成为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重要研究课题。
童再康团队经过长期研究,揭开了土壤退化的微生物“黑匣子”:长期经营杉木纯林,其根系分泌的酚醛类物质会导致土壤酸化,并富集抑制氮磷循环的微生物。
“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我们发现,楠木是杉木的‘黄金搭档’。”童再康解释,林下套种楠木后,其根系分泌的葛根素等物质,能像“信号弹”一样,招募土壤中的固氮、溶磷功能微生物,有效恢复地力。团队据此优选出浙江楠、闽楠、红豆树等24种适配树种,创建了4套适用于不同立地条件的异龄混交林改培模式,为“美丽林相”建设提供了科学的“造林配方”。

杉木林改培示范基地 通讯员供图
装上“CT扫描仪”,造林如“外科手术”般精准
有了解决杉木林生产力退化的好模式后,精准扩绿成了关键。研究团队创新研发了“机载LiDAR地位指数提取-全林分单木动态监测-智能林分精准调控”核心技术,如同为森林装上了“CT扫描仪”。
“过去造林‘一把锄头一捆苗’,靠经验。现在我们要像外科手术一样精准,为每一棵树找到最佳生长位。”团队核心成员王懿祥教授介绍,他们首创基于激光雷达的精细网格化立地评价方法,将传统的均质化小班评价升级至20米网格的高分辨率“诊断”,破解了山地微地形导致的立地质量异质性难题。同时,利用半监督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了复杂林分下单木的精准分割与23项生长参数的自动化提取,单木分割精度高达85%,远超传统算法。
这套“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不仅构建了覆盖全林分单木尺度的动态数据库,还能自动生成单木采伐优先序,自动生成“何时伐、伐哪棵、留多少”的智能化决策,实现了从“经验营林”到“智慧营林”的历史性跨越。

杉木林改培示范基地 通讯员供图
破译“千年不腐”密码,打造长效“良种库”
楠木为何“千年不腐”?团队从基因层面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他们率先破译了闽楠、浙江楠等“金丝楠木”的完整基因组,发现其通过基因进化,高效表达了合成天然抑菌成分的基因簇。
张俊红表示:“这些天然抑菌成分,正是楠木卓越防腐能力和潜在森林康养价值的分子基础。”随后,围绕楠木这类高价值树种,团队创建了非组培依赖的遗传转化平台,转化率高达51.6%,创制出26份高抗逆新种质,并育成6个专适于林下种植的省级良种。
如今,历时十八年的努力,专家团队攻克体细胞胚胎发生和组培快繁技术,实现了良种壮苗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解决了“有技术无良种、有良种无壮苗”的推广瓶颈,成果已从实验室走向广袤山林。以中国林科院张守攻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评价认为,该技术体系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研成果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大地上。据不完全统计,该技术已在浙江、江西、安徽等7省示范推广52.2万亩,近三年新增产值1.25亿元,有力带动了林农增收和山区就业。
测算显示,全国1.48亿亩杉木林若有30%应用此技术,20至30年后有望基本替代高档木材进口,潜在增值达397.4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童再康教授团队研发的技术在浙江、江西、安徽等7省示范推广52.2万亩,近三年新增产值1.25亿元,还带动了林农增收,创造了大量山区就业岗位。据测算,全国1.48亿亩杉木林若有30%应用此技术,20至30年后有望基本替代高档木材进口,潜在增值达397.4亿元。
浙江农林大学童再康团队的这项技术成果,正成为这份“中国方案”的生动注脚,在之江大地上,持续描绘着“青山”永驻、“绿水”长流的壮美画卷。
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80436&source=weixin 潮新闻:2025.10.24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